第一讲 引言

单元测试·引言

1、单选题:
‎学术界一般用“三十年”这一时段讨论现代文学。此“三十年”的开端与截止时间分别是‎
选项:
A: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拉开序幕;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C: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D: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2、单选题:
​按照学者吴福辉的说法,所谓“大家”、“名家”,不是人为指定,而是文学大潮长久推涌的结果。他们在文学开源方面有创造性功绩,一生数度形成创作高峰,文学积淀深厚博大,对当代和后代文学有很大引领作用,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以下选项包含全部本学期即将精读之名家的是‏
选项:
A: 汪曾祺  张爱玲  沈从文  老舍  朱自清  鲁迅  胡适  梁启超
B: 张天翼  吴组缃  端木蕻良  骆宾基  废名  施蛰存  臧克家  冯至
C: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  胡适  沈从文
D: 郁达夫  钱锺书  丁玲  萧红  闻一多  徐志摩  戴望舒  卞之琳
答案: 【 汪曾祺  张爱玲  沈从文  老舍  朱自清  鲁迅  胡适  梁启超

3、多选题:
‎本讲教学视频介绍了学好这门课的三个重要方法,也称“三个小贴士”,以下选项属于“三个小贴士”的是‍
选项:
A: 学习现代文学,应随时提醒自己把作家作品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理解。
B: 了解作家,从知其生卒年开始。对作家生活年代越熟悉,对其人其文的理解将越到位。
C: 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可与文本互为补充,书本之外也是课堂。
D: 阅读作品之前应先读评论文章,以增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 【 学习现代文学,应随时提醒自己把作家作品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理解。;
了解作家,从知其生卒年开始。对作家生活年代越熟悉,对其人其文的理解将越到位。;
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可与文本互为补充,书本之外也是课堂。

4、多选题:
‌本讲教学视频谈及这门课的三个教学目标。以下选项属于此三大目标的是‏
选项:
A: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有超越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深度认识,跟随课程进度完成文本精读任务。
B: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应具备现代经典汉语文本的精读能力。对于代表中文较高成就的现代汉语文本,可藉由文本研读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C: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将较前更加热爱中文和汉语。
D: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将掌握各类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的基本答题技巧,语文成绩大幅提升。
答案: 【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有超越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深度认识,跟随课程进度完成文本精读任务。;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应具备现代经典汉语文本的精读能力。对于代表中文较高成就的现代汉语文本,可藉由文本研读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课程结束时,修课者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将较前更加热爱中文和汉语。

5、多选题:
‌本讲拓展资料《为什么要文本细读》一文提供了关于经典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下观点属于此文的是‏
选项:
A: 任何宏观、抽象、跨学科的理念阐发都必须以精准的文本还原为导向。笼统地概括一部作品也意味着丢失它。文本细读需要阅读者有一个“剥开”的动作,这个动作属于创作。
B: 当伟大作家如此慷慨丰盈地面向阅读者时,阅读者没有理由不怀抱感恩之心进行回馈。这种“面向”并非清晰、直观地呈现,阅读者的回馈也并非草履虫式的条件反射。
C: 文本细读就是在一个文本中有所依附地创造。某种程度上,“作者的原意”是个伪命题:文学本身的形态注定了我们没法在一部作品的“本意”、“核心观念”、“基础理念”上达成一致,更没法形成通用标准。
D: 批评者的实力必须和作家旗鼓相当,只有双方力量对等,像博弈一般呈现出的批评才好看。假若阅读者看完作品,虽有感觉,但说不出,此种状态中固然有文字撞击时产生的珍贵、粗糙的原始体验,但远远不够。
答案: 【 任何宏观、抽象、跨学科的理念阐发都必须以精准的文本还原为导向。笼统地概括一部作品也意味着丢失它。文本细读需要阅读者有一个“剥开”的动作,这个动作属于创作。;
当伟大作家如此慷慨丰盈地面向阅读者时,阅读者没有理由不怀抱感恩之心进行回馈。这种“面向”并非清晰、直观地呈现,阅读者的回馈也并非草履虫式的条件反射。;
文本细读就是在一个文本中有所依附地创造。某种程度上,“作者的原意”是个伪命题:文学本身的形态注定了我们没法在一部作品的“本意”、“核心观念”、“基础理念”上达成一致,更没法形成通用标准。;
批评者的实力必须和作家旗鼓相当,只有双方力量对等,像博弈一般呈现出的批评才好看。假若阅读者看完作品,虽有感觉,但说不出,此种状态中固然有文字撞击时产生的珍贵、粗糙的原始体验,但远远不够。

第二讲 汪曾祺

单元测验·汪曾祺

1、单选题:
‍汪曾祺在《说短》一文中写道:“写小说要像说话,要有语态。说话,不可能每一个句子都很规整,主语、谓语、附加语全都齐备,像教科书上的语言。教科书上的语言是呆板的语言。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这样的语言才明确。”请仔细阅读《受戒》,指出不是出自此文的句子‌
选项:
A: 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B: 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
C: “大雄宝殿”,这才真是个“大殿”。一进去,凉嗖嗖的。
D: 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
答案: 【 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

2、单选题:
‍《受戒》的情节安排虽不激烈,但十分巧妙自然。将明海和小英子爱情故事的场景从荸荠庵内转移到荸荠庵外的重要道具是‌
选项:
A: 莲蓬
B: 铜蜻蜓
C: 《芥子园》
D: 栀子花
答案: 【 铜蜻蜓

3、多选题:
‌汪曾祺曾说,“构思一篇小说时最好有一个整体设计,尤其重要的是把开头和结尾想好”,“我写小说通常都是‘一遍稿’,一口气写完,不再誊清,但是开头往往要换几张稿纸。要‘慎始’,不要轻易写下一句话。第一句话是为全篇定调子的。”以下汪曾祺的小说,开头文字和题目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A: 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异秉》(二)(1980年)
B: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黄油烙饼》(1980年)
C: 一缶客茶,半支素竹,主人的深情。——《复仇》(1941年)
D: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受戒》(1980年)
答案: 【 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异秉》(二)(1980年);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黄油烙饼》(1980年);
一缶客茶,半支素竹,主人的深情。——《复仇》(1941年);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受戒》(1980年)

4、多选题:
‎《受戒》里的地名、人名起得颇用心,以下说法你认同的是‌
选项:
A: 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菩提庵,“菩提”本为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但小说家汪曾祺有意将它“叫讹”了,改为“荸荠庵”,以“荸荠”这种南方水田中亦蔬亦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消解“菩提”的宗教意味。
B: 小说家汪曾祺让主人公出家后仍沿用“在家”时的名字:明海,主人公学名与法名合一,红尘世界与佛家圣境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也模糊了。
C: 小说家汪曾祺给荸荠庵的大师父、二师父取名仁山、仁海,谐音“人山人海”,其中隐含作者的观念,即“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
D: 荸荠庵的老和尚,法名普照,但小说家汪曾祺紧接着写道,“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和下文“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都表现了作家的如下认识:“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和尚)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答案: 【 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菩提庵,“菩提”本为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但小说家汪曾祺有意将它“叫讹”了,改为“荸荠庵”,以“荸荠”这种南方水田中亦蔬亦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消解“菩提”的宗教意味。;
小说家汪曾祺让主人公出家后仍沿用“在家”时的名字:明海,主人公学名与法名合一,红尘世界与佛家圣境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也模糊了。;
小说家汪曾祺给荸荠庵的大师父、二师父取名仁山、仁海,谐音“人山人海”,其中隐含作者的观念,即“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
荸荠庵的老和尚,法名普照,但小说家汪曾祺紧接着写道,“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和下文“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都表现了作家的如下认识:“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和尚)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5、填空题:
‏汪曾祺认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作家应该是一个通人”,“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要有一种“打通”。他曾在《作家应当是通人》一文中举例说:‎‏‎‏我在湖南桑植读到过一首民歌:‎‏    姐的帕子白又白,你给小郎分一截。小郎拿到走夜路,好比天上峨眉月。‎‏我当时立刻就想到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两者想象的奇绝超迈有相似处。‎‏‎‏仔细体会《受戒》一文作者“打通”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努力,并按原文填空。‎‏‎‏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      ),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答案: 【 头是头

第三讲 张爱玲

单元测验·张爱玲

1、单选题:
​小说《封锁》几次借男主人公吕宗桢的视角写女主人公,以下描写在原文中出现的正确顺序是‏​①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②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③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的飘散了。‏​④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的使人忘记的脸。‏

剩余75%内容付费后可查看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